金融知识宣传月-私募产品防雷手册
第三期产品购买篇

 
       在对私募产品认真考察后,投资者走到购买环节,此时仍然不能掉以轻心。合同签订前后脚,要谨防两种“雷”:合同不合规、产品募集完后不备案。
       雷区一:合同不合规
       基金产品合同有法定的格式和内容框架。在签订时,投资者应做有心人,仔细审查合同,留意签订流程是否规范。
       首先,合同内容要合规。
       如,契约型基金合同名称中,须标识“私募基金”、“私募投资基金”字样。合同正文中,需写明私募基金的基本情况,私募基金产品的申购、赎回、转让等等。
       其次,合同形式要合规。
       根据基金产品不同类型,购买时应当签订基金合同、公司章程或合伙协议,其他任何形式的合同,都可能存在巨大风险隐患。
       如:在基金合同之外,募集机构暗地再与投资者签订保本保收益协议、基金回购协议等“抽屉协议”,或不签署基金合同,只出具所谓的《合同确认函》、《资金托管确认书》等。
       再次,签署程序要合规。
       投资者签署基金合同之前,应仔细检查募集机构是否做到这几点:
     (1)向投资者说明有关法律法规;
     (2)说明投资冷静期、回访确认等程序性安排;
     (3)说明投资者的相关权利;
     (4)重点揭示私募基金风险,与投资者签署风险揭示书。
       案例:
     (1)A集团实际控制J私募基金管理人,为推动J公司旗下j私募基金产品尽快募集资金,A集团与投资者一对一签署了基金份额回购协议。有关部门已对A集团以及J公司展开调查。
     (2)C私募基金管理人以向客户出具《合同确认函》而非签署基金合同的方式,确认投资人的投资资金,已被公安机关立案查处。
       雷区二:产品成“黑户”
       募集完毕后,基金产品应当在基金业协会备案,但许多投资者买到了未备案的“黑户”产品。
       产品成“黑户”,有以下两种表现:
     (1)私募基金募集完毕后,私募基金管理人未在基金业协会备案,甚至有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自身都没在协会登记;
     (2)私募基金管理人“募多备少”,发行多个产品却只备案少量产品。
       因此投资者应持续关注已购买的私募产品,通过基金业协会网站,查看其备案情况。
       案例:
       监管部门陆续接收到对A公司的举报,监管核查发现A公司在基金业协会备案4只产品,但其实际运作了27个产品,且举报人购买的私募基金产品均为未备案产品。

 
(文章转载自
https://www.amac.org.cn/industrydynamics/guoNeiJiaoLiuDongTai/ffzty/dianxinganli/202005/t20200514_8627.html)
 
上一篇:金融知识宣传月-私募产品防雷手册第二期宣传推介篇
下一篇:金融知识宣传月丨私募股权基金合格投资者科普篇
金融知识宣传月-私募产品防雷手册
第三期产品购买篇

 
       在对私募产品认真考察后,投资者走到购买环节,此时仍然不能掉以轻心。合同签订前后脚,要谨防两种“雷”:合同不合规、产品募集完后不备案。
       雷区一:合同不合规
       基金产品合同有法定的格式和内容框架。在签订时,投资者应做有心人,仔细审查合同,留意签订流程是否规范。
       首先,合同内容要合规。
       如,契约型基金合同名称中,须标识“私募基金”、“私募投资基金”字样。合同正文中,需写明私募基金的基本情况,私募基金产品的申购、赎回、转让等等。
       其次,合同形式要合规。
       根据基金产品不同类型,购买时应当签订基金合同、公司章程或合伙协议,其他任何形式的合同,都可能存在巨大风险隐患。
       如:在基金合同之外,募集机构暗地再与投资者签订保本保收益协议、基金回购协议等“抽屉协议”,或不签署基金合同,只出具所谓的《合同确认函》、《资金托管确认书》等。
       再次,签署程序要合规。
       投资者签署基金合同之前,应仔细检查募集机构是否做到这几点:
     (1)向投资者说明有关法律法规;
     (2)说明投资冷静期、回访确认等程序性安排;
     (3)说明投资者的相关权利;
     (4)重点揭示私募基金风险,与投资者签署风险揭示书。
       案例:
     (1)A集团实际控制J私募基金管理人,为推动J公司旗下j私募基金产品尽快募集资金,A集团与投资者一对一签署了基金份额回购协议。有关部门已对A集团以及J公司展开调查。
     (2)C私募基金管理人以向客户出具《合同确认函》而非签署基金合同的方式,确认投资人的投资资金,已被公安机关立案查处。
       雷区二:产品成“黑户”
       募集完毕后,基金产品应当在基金业协会备案,但许多投资者买到了未备案的“黑户”产品。
       产品成“黑户”,有以下两种表现:
     (1)私募基金募集完毕后,私募基金管理人未在基金业协会备案,甚至有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自身都没在协会登记;
     (2)私募基金管理人“募多备少”,发行多个产品却只备案少量产品。
       因此投资者应持续关注已购买的私募产品,通过基金业协会网站,查看其备案情况。
       案例:
       监管部门陆续接收到对A公司的举报,监管核查发现A公司在基金业协会备案4只产品,但其实际运作了27个产品,且举报人购买的私募基金产品均为未备案产品。

 
(文章转载自
https://www.amac.org.cn/industrydynamics/guoNeiJiaoLiuDongTai/ffzty/dianxinganli/202005/t20200514_8627.html)
 
上一篇:金融知识宣传月-私募产品防雷手册第二期宣传推介篇
下一篇:金融知识宣传月丨私募股权基金合格投资者科普篇